我们都是普通人
彼得从小就被鞭策要上进,先是他的父母,后来是他自己。彼得是家中的长子,他父母勤奋上进,而且偶*主义的倾向。小时候,无论他怎样努力,总是不能取悦父母,彼得好象*达不到父母的期望——不能及早学会自己上厕所、用杯子喝水、念文章念得不够快……虽然彼得在小学、中学、甚至大学,都以甲等成绩毕业,但只要他的功课稍有差池,便要忍受父母的批评。
大多数小孩子均认为自己的父母很了不起,彼得也不例外,并且认为他们给自己的要求是对的。他一直相信自己表现得不够出色,以致得不到父母的欢心;结果彼得要求自己更加努力,不断拼搏,追求*;*后,他考进了医学院,并且名列前茅。在学业和人际上,他都充满自信,成就非凡;可是别人料想不到,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张力。
彼得走进我们设在达拉斯近郊的诊疗中心时,感到惶惑不安:“我一向知道自己是‘工作狂’,但想不到自己会有自杀倾向。”彼得经年累月被抑郁折磨,情况越来越严重,他忍受不了,终于弄来了一把手枪,要结束自己的生命。在此之前,彼得从没想过要接受心理辅导,他认为这是弱者的表现。他自忖:“干吗要让全*知道我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?”直至那天他完全失去理智,用枪杆对准自己的脑袋,他才猛然醒悟,原来自己的情绪困扰竟是那么严重。幸好彼得没有扣扳机,而是及时求助。
彼得的个案很棘手。他接受过高深的教育,聪明机智,而且是彻头彻尾的*主义者;他能灵活运用各种防御机制掩饰内心的真相。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医生,了解我们诊断的方法,往往会提出其他合理的见解。表面上他渴望得到医治,在潜意识里却抗拒治疗,他巧妙地隐藏了自己的感受。另一个同期入院的病人,教育水平远低于他,但三周后就出院了,他反倒要留在医院四个多月,并且接受无数次门诊治疗。
……
彼得的病情进展缓慢,他多年来都竭力成为强者,现在我们却叫他表露脆弱的真我。他从小便受教导不可表露情感,现在我们却劝彼得好好宣泄自己的情绪,去哭、去笑、去生气。我们更尝试做难以想象的事,就是把彼得的父母“还原”,让他看到父母的过失,然后饶恕他们,并且“无条件地爱他们”——这是他父母一直没有做到的。
……
经过治疗,彼得终于能够坦诚面对自己的感受,并以饶恕代替愤怒;不但饶恕自己,也饶恕父母。他发觉自己不能以父母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。彼得教育孩子的时候,尽量不重蹈父母的覆辙,他承认自己是普通人,是脆弱的,常常会犯错误。彼得开始懂得饶恕自己,并寻求别人的饶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