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台铭:富士康*勤奋的人(1)
发布时间:2007/4/3 13:55:45 点击次数:9531
【本文摘要】 创业之初,他的资金都是母亲辛辛苦苦攒下的,所以花每一分钱,他都要算20次。从1997年开始,他的名字就一直出现在美国《福布斯》杂志的富豪排行榜上。2005年3月《福布斯》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中,55岁的他以32亿美元的身家,名列*83位,*跃升为台湾首富。 2006*金融年度人物活动评选
创业之初,他的资金都是母亲辛辛苦苦攒下的,所以花每一分钱,他都要算20次。从1997年开始,他的名字就一直出现在美国《福布斯》杂志的富豪排行榜上。2005年3月《福布斯》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中,55岁的他以32亿美元的身家,名列*83位,*跃升为台湾首富。
他的企业一年生产全球1/10的桌上型电脑、2/3的个人电脑零组件,被美国的《商业周刊》称为“代工*”。他坐拥百亿,但不穿*、不开名车,用的是普通的老款手机,并且直到今天,仍保持着创业时的执着和勤奋。他,就是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。
电视机按钮里掘到*桶金
郭台铭祖籍山西晋城,1950年生于台湾,是家中老大。16岁,他进入台湾“*海事专科学校”学习,因家境贫寒,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。服完兵役后,他在“复兴航运公司”当业务员。1973年2月,郭台铭以母亲给他结婚的20万元新台币(约折合现在人民币5万元),与朋友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,生产塑料产品。不过一年时间,因全球*次石油危机导致原料价格上涨,出现经济萧条,原股东先后一一退出。郭台铭不甘心“用结婚钱办起来的公司”就此倒闭,又向岳父借了一笔钱,独自把工厂顶了下来。当时,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兴起,郭台铭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做起。这时的鸿海不过是个规模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,员工15名。在家人帮助下,一年后,鸿海开始赢利。
放弃投机发展技术实力
郭台铭发现,对于新的全球工业形势来讲,模具是一个核心领域。1977年,鸿海的资本额增加到200万元新台币,郭台铭开始盘算建一家模具厂。这时他面临两个“更大的赚钱机会”:一是台湾经济开始起飞,房地产价格飞涨,土地价格狂飙;另外制造业也开始起飞,原料很缺货。有人建议他炒地皮,也有人建议买原材料囤积。*后,郭台铭选择把钱拿来买*先进的日本模具机器,发展技术实力。“有时真不知道这个决定是不是太傻。”郭台铭回忆说。
一方面,每次经过当时没有买下的土地,都发现它在涨价,一年后轻轻松松大涨了十多倍;另一方面,从日本买来的机器千辛万苦才组装完,员工需要摸索流程,必须每天加班到深夜……1980年,郭台铭决定把所得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进一步扩充工厂、扩张产能中,同时提出了打造“先进制造力”的概念,“搞自主研发,不断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并且在这个方向上全力以赴,长期不变”。这一步相当大胆,扩大产能*大的隐忧在于,客户的订单要随着产能增加才行。过程很艰辛,公司流动资金甚至几次断炊,但设备和研发*终使他们接到了*笔来自美国跨国公司的电子零件订单。而郭台铭身边的一些朋友,虽然从土地、原料上赚了一笔钱,却再也无法进步了。
成功向计算机领域转型
20世纪80年代,家电业开始势头渐衰,鸿海的生意也大受打击,郭台铭决定开拓新方向。这也是鸿海创立后,*次思考重大转型问题。经过市场调查,郭台铭了解到电子游戏机及计算机是未来的成长主流,计算机连接器很有市场需求。“我们做计算机连接器有什么优势?我想*大的优势就是,至少拥有了50%的相同制造技术,比我们创业时什么都不懂好多了!”郭台铭在内部会上给员工打气。
创业之初,他的资金都是母亲辛辛苦苦攒下的,所以花每一分钱,他都要算20次。从1997年开始,他的名字就一直出现在美国《福布斯》杂志的富豪排行榜上。2005年3月《福布斯》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中,55岁的他以32亿美元的身家,名列*83位,*跃升为台湾首富。
他的企业一年生产全球1/10的桌上型电脑、2/3的个人电脑零组件,被美国的《商业周刊》称为“代工*”。他坐拥百亿,但不穿*、不开名车,用的是普通的老款手机,并且直到今天,仍保持着创业时的执着和勤奋。他,就是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。
电视机按钮里掘到*桶金
郭台铭祖籍山西晋城,1950年生于台湾,是家中老大。16岁,他进入台湾“*海事专科学校”学习,因家境贫寒,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。服完兵役后,他在“复兴航运公司”当业务员。1973年2月,郭台铭以母亲给他结婚的20万元新台币(约折合现在人民币5万元),与朋友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,生产塑料产品。不过一年时间,因全球*次石油危机导致原料价格上涨,出现经济萧条,原股东先后一一退出。郭台铭不甘心“用结婚钱办起来的公司”就此倒闭,又向岳父借了一笔钱,独自把工厂顶了下来。当时,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兴起,郭台铭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做起。这时的鸿海不过是个规模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,员工15名。在家人帮助下,一年后,鸿海开始赢利。
放弃投机发展技术实力
郭台铭发现,对于新的全球工业形势来讲,模具是一个核心领域。1977年,鸿海的资本额增加到200万元新台币,郭台铭开始盘算建一家模具厂。这时他面临两个“更大的赚钱机会”:一是台湾经济开始起飞,房地产价格飞涨,土地价格狂飙;另外制造业也开始起飞,原料很缺货。有人建议他炒地皮,也有人建议买原材料囤积。*后,郭台铭选择把钱拿来买*先进的日本模具机器,发展技术实力。“有时真不知道这个决定是不是太傻。”郭台铭回忆说。
一方面,每次经过当时没有买下的土地,都发现它在涨价,一年后轻轻松松大涨了十多倍;另一方面,从日本买来的机器千辛万苦才组装完,员工需要摸索流程,必须每天加班到深夜……1980年,郭台铭决定把所得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进一步扩充工厂、扩张产能中,同时提出了打造“先进制造力”的概念,“搞自主研发,不断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并且在这个方向上全力以赴,长期不变”。这一步相当大胆,扩大产能*大的隐忧在于,客户的订单要随着产能增加才行。过程很艰辛,公司流动资金甚至几次断炊,但设备和研发*终使他们接到了*笔来自美国跨国公司的电子零件订单。而郭台铭身边的一些朋友,虽然从土地、原料上赚了一笔钱,却再也无法进步了。
成功向计算机领域转型
20世纪80年代,家电业开始势头渐衰,鸿海的生意也大受打击,郭台铭决定开拓新方向。这也是鸿海创立后,*次思考重大转型问题。经过市场调查,郭台铭了解到电子游戏机及计算机是未来的成长主流,计算机连接器很有市场需求。“我们做计算机连接器有什么优势?我想*大的优势就是,至少拥有了50%的相同制造技术,比我们创业时什么都不懂好多了!”郭台铭在内部会上给员工打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