减排不可以松劲
临近年末,人们开始盘点一年来的收获。今年年末,也是“十一五”收尾,减排效果如何,是一个热门话题。
从各地的情况看,随着火电、钢铁等行业脱硫设施不断建成,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加,加上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,完成“十一五”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似乎不成问题。
有人认为,减排可以松一把劲了。
其实不然。单就脱硫和污水处理能力来说,有了减排能力不等于使用这一能力。因为,个别地方的减排设施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投入使用,或者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,成了“晒太阳”的工程。
既然有能力,为什么不好好使用?理由很简单,运行减排设施要花钱,设施停运或时开时停,可以减少大笔开支。这里面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财力有限,确实拿不出运行费,另一种就是干脆不想花这笔钱。
拿生活废水处理来说,目前全国有八九个省市做到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,有的地方领导说起“县县建成”来非常自豪,别人听了也不由得肃然起敬。客观而言,许多县从没有污水处理厂到建成污水处理厂,确实是历史的进步,为完成这一硬任务,各级领导为争取资金、督促工程进度、狠抓工程质量已经殚精竭虑,操了不少心。一旦建成,大家当然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:这下可以交账了。
环保部的检查表明,今年上半年仍有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污水处理、脱硫设施运行等方面存在严重违规和责任不落实问题。污水处理出问题,要么是主体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滞后,要么是设施长期处于低负荷运行、无故不正常运行,要么是污泥没有得到有效处置。脱硫出问题,主要是一些企业脱硫设施或烟气在线监测设施运行不正常。
其实,有了减排设施不能说是真正交账。减排设施从无到有和从少到多,固然是好事,但各地也不能一味地乐观。特别是主要领导,不能把“可以松一把劲”的情绪传递开来。因为领导松一把劲,其他人就可能松一阵劲。劲可鼓,不可泄。
无论是污水处理还是工业脱硫,减排设施建成不足喜,正常运行才过硬。设施时开时停,即使把“十一五”的任务勉强完成了,也过不了“十二五”的减排关。所以,地方领导既要重视减排设施的建设,更要重视它的正常运行。
眼下,对于减排设施还没有完全覆盖相关地域、相关企业的地方,减排还得再加一把劲。有了减排设施,减排也决不能松劲。劲往哪儿使?多使在保证设施正常运行上。
设施是不是正常运行,不能光听当事人汇报。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,领导进厂视察,设施“开机欢迎”,领导坐车离开,设施“关机欢送”。如果缺乏严格的日常监管,这种游戏还可能继续,*不可不察。